如果說開源技術是世界創新大趨勢,當今中國開源發展將何去何從?
要想抓緊時機奪取開源技術發展,尤其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又是什么?
本月15日,由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主辦的第十五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上,麒麟軟件執行總裁韓乃平以“建設開源生態,參與社區貢獻”為主題,分享并解析了中國開源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和方向未來。
后來居上,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開源貢獻國
放眼全球,開源技術發展迅猛。
根據BLACKDUCK統計數據,當前全球開源用戶比2018年增長44%,有300萬以上的組織加入開源,其中全球財富50強中有35家對開源作出貢獻。更有報告顯示,96%商業軟件含有開源代碼,平均57%代碼來自開源社區,一些新公司甚至完全基于開源軟件創建和發展。(數據來源《2017 Coverity Scan Report》)
可以說,開源技術已經完成了從愛好者貢獻到企業組織貢獻的轉變,進入規模式發展階段。
對比全球,中國的開源發展勢如破竹并有目共睹。
自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以來,開源技術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已在中國實現了高速發展。
根據2019年信通院發布的《中國開源產業白皮書》所示,中國已經應用開源技術的企業高達86.7%,即將應用開源技術的企業也占比逾10%。
這意味著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開源技術已成為中國企業創新行業現象;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全球第二大開源貢獻國。
群策群力,生態建設是開源OS成功關鍵
技術社會的發展證明了,每一種技術都承載其文化精神。
開源技術的文化即是多元:從自由軟件到開源軟件的變化,從鼓勵自由精神到鼓勵商業應用,開源目前已經發展為完整的產業鏈,越發煥發生命力。
這也充分詮釋了開源的蓬勃,絕非一家之力單槍匹馬所能及,而必須集多方合力共同托舉:即生態越豐富,開源越發展。
而這一發展“土壤”的夯實,離不開四個必備條件:即軟硬件支持、協會聯盟治理、人才持續輸入、最終用戶選擇。
這些將共同決定開源土壤中的“種子”,能否茁壯發展,亦或曇花一現。對此,基于開源Linux的操作系統企業,麒麟軟件更加認同并深有體會,即在把握產品和服務之上,軟硬件的適配等生態發展,將最終共同達成用戶價值。
強強聯合,冰火麒麟續寫國產OS歷史華章
開源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大大促進了基于開源的國產操作系統的發展。
早在1989年,中國軟件正式成立,開始運用開源技術。
早在2000年,中標麒麟和天津銀河麒麟分別開始研發基于開源技術的國產操作系統。
如今的2020年,作為開源社區貢獻者和國產操作系統佼佼者,麒麟軟件當仁不讓。
事實上,麒麟軟件既是“老”企業,也是“新”企業。
“老”,是因為歷史悠久,麒麟軟件正是由“資深老牌國家隊“中標軟件與天津麒麟合并而成。
“新”,是因為品牌年輕,這一整合于2019年底至2020年初才剛剛完成,迄今未滿周歲。
俱往矣,麒麟軟件在2011年起就在中國Linux市場占有率始終保持第一,2019年獲OpenStack社區貢獻國內第一、全球第四,參與編制了第一個中文國際開源許可木蘭許可證。
看今朝,麒麟操作系統已積累軟硬件適配逾9000款,生態合作逾10000款,并已經廣泛應用于黨政及行業信息化市場,并進入政府、金融、交通、教育、能源、海關、航空關鍵業務領域應用。
歷經30年光陰的成長蛻變,麒麟軟件演繹了國產操作系統從克難攻堅到獨立自主的逆襲,亦見證了開源技術在中國這片黃土地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的傳奇。
第十五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
7月15日,第十五屆“開源中國開源世界”高峰論壇召開。本屆論壇研發以“重構新業態、拓展新生態”為主題,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名譽主席陸首群、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Jim Zemlin、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Linux基金會超級賬本執行董事Brian Behlendorf、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出席并依次發言,英特爾、小米、華為、百度、阿里等數十家企業代表共話開源發展之未來。麒麟軟件執行總裁韓乃平受邀參會并作會議發言。
文章中數據來源于《2017 Coverity Scan Report》